陈威 教授、博导
1968年9月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从事超级电容及锂电池,建筑节能、生物传热,多孔介质传热与流动,电子电器冷却,平板式热管,纳米流体的传热与流动,食品真空预冷,土壤重金属污染生物修复和热物理测试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2009年至201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机械学院从事多孔介质内传热与流动的研究。2007年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刘浩清”优秀教师奖,近几年在«工程热物理学报»«太阳能学报»等权威期刊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Journal of power source», «Energy »,«Solar Energy»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Applied Energy» «Renewable Energy»« Energy and Buildings»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38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ISTP收录论文6篇。为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上海科研研究项目及上海科技奖励通讯评审专家。已获授权专利30多个。获上海市优秀专利奖,浦东新区优秀论文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多孔介质纳米流体热质迁移多场量耦合机理研究”,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射流及超声波复合作用于梯度含湿多孔介质薄液膜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热质迁移及其生物修复环境因子机理研究”,上海市教委科技创新重点“毛细驱动纳米流体相变循环及其界面特性的研究”等项目,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的研究工作。指导的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能减排竞赛”中获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
陈武 教授、博导
1973年5月生。2002年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5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曾先后在美国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亚太技术中心、集美大学工作,2019年起任职于上海海事大学。2008年经福建省人事厅正式评聘为教授,2009年起担任硕士生导师,201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先后共主持各类科研及教改项目近2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重点项目2项,其它省部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排名第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船舶工程》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实现专利转让3项。
学术兼职:福建省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交通信息与安全》、《冷藏技术》等学术期刊编委、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轮机学术委员会委员;2014-2017年曾任教育部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级顾问。
研究方向:船舶废热回收、船用空调与冷藏技术、船舶节能和新能源技术
高文忠 教授、博导
1978年5月生。2006年获上海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获上海理工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5-2017年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其中2012.9-2013.5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及密歇根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3.9-2014.3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 2016.6-2016.9瑞典世界海事大学培训学习, 2017.7-2018.6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陶文铨院士课题组访问学者。2017年上海海事大学优秀教育工作者。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16余篇、EI收录25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至2018年共主持纵向课题9项,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博士后课题基金、浙江省博士后择优资助基金、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上海海事大学高水平论文培育基金、江苏省“双创人才”基金。参与纵向课题7项,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部公关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学术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人、国际期刊Solar Energy、Renewable Energy、Energy and Building、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及中国权威期刊《化工学报》的审稿人,上海市制冷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余热/余冷的高效综合利用及传热强化、工业生产系统的快速冷却、LNG冷能与余热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高效运行优化,包括数据监测采集与能耗分析、软件控制与分析方法等。
赵惠忠 副教授、硕导
1968年5月生。2007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工程热物理及热能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太阳能光热利用空气取水以及余热制冷太阳能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为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Solar Energy等国际SCI检索期刊以及国内部分EI期刊审稿人。共发表SCI、EI以及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重点项目1项、上海教委创新一般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太阳能光热利用、太阳能制冷、余热制冷、太阳能制水、余热利用等。
彭浩 副教授、硕导
1982年2月生。2011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其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美国联合技术公司开利研发中心、北京建筑大学工作,2013~2015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资助任东京大学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是多相流动与传热及其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制冷系统微纳尺度传热、微重力多相热流体动力学、高效热交换器等。主持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项目在内的多项科研项目。目前已在Ener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2篇;发表的论文被Nano Energy, Nanoscal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国际著名期刊SCI引近1000次;2 篇第一作者论文分别入选国际制冷类顶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的高引用论文(Most Cited Articles),2 篇第一作者论文被入选该期刊热点论文(Top 25 Hottest Articles)。担任第24届国际制冷大会分会场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微纳尺度传热、新能源利用。
刘红敏 副教授、硕导
1976年7月生。2005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7.9-2008.3在英国Reading大学作访问学者,2014年在世界海事大学进行专业英语的研究培养。为国际期刊Building and Environment和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的审稿人。在Building and environment、Indoor and Built Environment、Research of Chemical Intermediates、Chemosphe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等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一直从事空调制冷节能、传热和热舒适的研究工作,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多项有影响力的科研项目,其中三项为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基于医学的自然和空调环境下人体健康与热舒适研究”、“含湿多孔蒸发制冷墙体分层传热及界面迁移机理研究”、“船舶复杂热环境下动态热舒适优化及耦合的空调节能特性”。主持了上海市教委的科研项目“电场强化微通道内弯月面中蒸发换热的研究”和“船舶空调系统的热舒适和节能研究”和横向课题“海运冷藏集装箱动态热负荷测试研究”,参加上海市科学委员会资助的“空调复合相变蓄热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国家博士点基金“冷藏集装箱远洋运输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研究”和校基金“真空下的分形多孔介质热质传递等效耦合热工特性研究”。获得过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港口科技进步三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空调热舒适节能技术、建筑相变材料技术、传热传质技术、数据中心节能技术
阚安康 高级工程师 硕导
1981年2月生。中国制冷学会高级会员,中国造船学会高级会员。主要从事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真空绝热技术,船舶制冷及空调技术,船舶冷藏箱运输安全与节能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及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工作。在《化工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制冷学报》《Journal of Nanoscienceand nano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w-Carbon Technologie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余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交通部、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多项,企业委托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国航海科技进步奖,中国港口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优秀职务发明奖,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奖等,指导学生获得陈嘉庚科技发明奖、中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奖,制冷空调大赛奖等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传热传质,真空绝热,真空制冷,船舶集装箱冷藏运输,制冷空调技术,脉管制冷技术